News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森和林杨挺,联合南京大学教授惠鹤九团队,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这一成果为探讨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1960年夏季的梅里雪山考察,是曹文宣科考生涯中最艰险的时刻。当时,科考队在茫茫无际的野外迷了路、断了粮,年轻的曹文宣冒险溜索横渡澜沧江求援。
为适应气候变化条件下全球自然灾害活动新特征与风险新趋势,科学响应全球防灾减灾需求,携手国际伙伴共建科技减灾协同机制,4月7日至9日,国际减灾科学联盟(ANSO-DRR)第二届科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 来自中国、日本、英国、美国、新西兰、意大利、匈牙利、津巴布韦、印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尼泊尔、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15个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环太平洋大学联 ...
4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暗能量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这一成果为探索宇宙加速膨胀背后的物理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关键证据,同时意味着可能存在宇宙学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物理。 暗能量研究是当代天文学与宇宙学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自20世纪末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以来,科学界认识到,传统的引力理论与普通物质成分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必须引入一种全新的、神秘的宇宙成分——暗能量作为驱动宇 ...
侯建国对吉姆·麦克唐纳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对其作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促进中英能源科技领域交流合作中所作出的积极贡献表示感谢。他表示,科技创新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挑战的关键力量。中国科学院期待双方深化科学合作,加强联合研究,重点推动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设施、数据、知识共享,共建青年科学家交流培养机制,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创新力量。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罗慈航在研究员王博的指导下,联合国内外科研人员,探讨了约1.6亿年前产自内蒙古道虎沟的棘头虫化石——侏罗虫。这一研究填补了棘头虫的演化空白,为剖析棘头动物门的起源之谜提供了实证。
2023年9月,研究团队在《细胞》发表的研究成果中,首次在国际上绘制了覆盖组织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采样密度最高的人类免疫系统发育图谱,并由此观察到人体发育早期的皮肤、心脏和睾丸等多个外周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小胶质细胞,一举打破了小胶质细胞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统认知。
基于嫦娥六号月背样品,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为小于2微克/克。这一结果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相关研究成果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记者9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首次测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表明月球背面月幔非常“干”。此项成果将为更好开展月球起源与演化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撑,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布在暗能量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发现暗能量的状态方程随着宇宙演化而发生变化,其信噪比超过4个标准差水平。该成果为探索宇宙加速膨胀背后的物理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关键证据,同时意味着可能存在标准宇宙学模型以外的新物理。 暗能量研究是当代天文学与宇宙学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国家天文台副台长、研究员赵公博介绍,为解释宇宙加速膨胀现象,科学界引入了一种全新的、神秘的宇 ...
把水变成清洁能源“氢燃料”,只需阳光照射?这个曾经的科学设想,正被科研人员一步步变为现实。日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刘岗研究员团队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通过稀土钪掺杂技术,成功将二氧化钛的紫外光解水制氢效率提升15倍。这一成果为太阳能大规模制氢提供了新材料方案,相关研究成果8日发表于《美国化学会会刊》。 150年前,科幻作家凡尔纳曾预言“水将成为终极燃料”。科学家们一直努力发展能将这 ...
《自然》杂志9日发表的两篇独立研究论文介绍了两种光子计算芯片,与电子系统结合在一起,比传统电子芯片性能更高,能耗更低,将能满足因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而推升的计算需求。 AI和深度学习模型的复杂性日益增长,将传统电子计算推向极限,而且能源需求也不断增加。光子计算使用光子而非电子,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潜在方案。因为乘法和加法作为AI的核心计算操作,在使用光子电路时会更快、更高效。不过,将光子芯片集成到 ...